启哈号
校外学科培训班,走好不送_启哈号
首页 > 教育
{/else}

中闻网


TA的更多作品

校外学科培训班,走好不送

假期学科补习班终结了,就在这个夏天。

今年7月以来,“双减政策”(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)引发了教育培训行业的大震荡。按政策规定,学科类机构不得在周末、节假日和寒暑假补习,也不得资本化运作。

如此一来,这几个月里,有的教培机构转型,有的裁员,有的跑路,有的倒闭。而其中不少机构,笔者的儿子都曾是客户。

之前,除了奥数、英语一对一这样的学科类培训,笔者还给儿子报了篮球、羽毛球的体育类课,绘画、合唱的艺术类班以及情绪管理这样的不知怎么归类的辅导班。

这种遍地开花式的报班法,深刻体现了笔者的焦虑心理。怎么能不焦虑?目所及,哪个家长不给自家孩子报几个课外班?耳听处,曾经哪个电梯里没有响过“帮、帮、帮,作业帮”的声音?还有那句“您来,我们培养您孩子;您不来,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”,简直一刀戳进家长的心头,还使劲搅了几下。

因此,看着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,笔者深表赞同。从家长角度说,校外培训机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制造、推高家长的焦虑情绪。从市场监管部门的角度看,校外培训机构还有如下问题——虚构、夸大、诱导。

虚构主要表现在虚构教师资质、虚构执教履历上。夸大主要表现在夸大培训效果、夸大机构实力上。诱导主要表现在通过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诱导家长入毂。

就这样,撕下这些口口声声为了孩子的培训机构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后发现,里面不过是单纯的资本逐利行为罢了。在他们眼中,家长的焦虑是个好东西,那就是需求,那就是消费,是需要满足的,是可以扩大的,是能够制造的。于是就有了上面的种种不齿手段,于是就踩过了正常市场行为的边界。

对家长来说,被催生、放大的焦虑,通过购买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、服务,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解。笔者在下单一门课程后,就有一种“孩子这门课稳了”的虚幻感觉,而没有考虑到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上这门课。这背后还是那种父母特有的“我是为你好”的心理,只不过在商家的添油加醋下,又披上了新的外衣。

不久前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。

会议强调,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,坚持从严治理,对存在不符合资质、管理混乱、借机敛财、虚假宣传、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,要严肃查处。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,加强预收费监管,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,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。

总之,教育培训行业社会关注度高,具有公益性质和公共服务属性,亟须从逐利的产业回归良心的行业,需要从无序竞争回归健康发展。事实上,这也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供给侧改革。我们欢迎的是正常的、健康的教育资源供给,反对的是利字当头、鸡娃鸡家长的校外培训供给。


中闻网